深圳特区报:“深圳制造”新片呈现新态势 贴近底层 关注现实-am8亚美登录安卓版下载

en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系统新闻媒体聚焦视频新闻am8亚美登录安卓版下载的公告
2015/07/30
深圳特区报:“深圳制造”新片呈现新态势 贴近底层 关注现实

7月28日,又一部“深圳制造”的电影《非同小可》在京举行开机发布会,该片聚焦深圳底层打工一族,围绕着这个特区最大的生活群体,表现了他们在婚姻、生活、家庭等方方面面的烦恼,真实表现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劳苦与挣扎。同时,一部深圳人投资制作的都市轻喜剧《我爸比我小四岁》,即将于8月7日全国公映,该片主打亲情牌,讲述了一位著名企业家与女儿在教育、生活认知等方面的冲突,表现了父女家庭如何被命运这只无情巨手所推动。联系到前不久,刚刚勇夺“2015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的现实主义巨作《打工老板》。人们会发现,一向以主旋律示人的“深圳制造”,正在发生着贴近底层、贴近现实生活的可喜转变。

1 深入边缘的“西北角”

与以往“深圳制造”多主旋律、多现代时尚先锋的“高大上”题材不同,最新的几部深圳电影更多关注底层,关注普通人。即使是以企业家或老板为主人公,也不再是简单描绘其创业开拓的风光一面,而是更多表现现实的困境,电影风貌也因此更朝向深入或说更接地气。

从早期的《本命年》到近年的《神探亨特张》,表现底层打工生活的著名影视作品多以北方为背景,刚刚启动开机的《非同小可》则将目光瞄准了深圳特区的“南漂”打工一族,该片根据深圳作家吴君的小说改编,原作名为《深圳西北角》,最初发表在2009年的《中国作家》杂志上,后收进吴君的小说集《亲爱的深圳》中。

顾名思义,小说原作中的“西北角”标识的是深圳宝安,聚焦的群体也是有着“西北角”的边缘性。原作和改编后的影片视角均朝向了底层的打工一族,故事背景定位在深圳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聚集到沿海开放城市打工潮中,呈现出打工阶层新移民众生相。一老一少两个主人公,分别是东北农民常富贵和女婿刘先锋,刘先锋到深圳打工,从一个司机成为某公司市场部骨干,他个人也从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渐变成了颇有心机的世故青年。常老汉为此担心女儿的婚姻前景,费尽心机誓要将女婿带回老家,刘先锋却执意选择留在深圳,实现自己的新生活梦想。而在此过程中,常富贵也经历了痛并幸福的“城市化”蜕变。

电影首次关注深圳打工一族家庭内部矛盾,包括其工作和生活里的各种烦恼都有所揭示。原作和编剧之一吴君向记者表示,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转变的深圳,已具有大都市极为复杂的阶层结构,希望影片能深入贴近底层人的精神领域,通过聚焦小人物的爱情、事业和家庭,再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南漂一族的嬉笑人生。导演李宝生坦承,为了再现二十多年前电视剧《外来妹》的强烈共鸣感,在大银幕上延续《外来妹》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除了力邀实力派表演艺术家孙海英、吕丽萍担纲主演,还特地邀请到了《外来妹》的主演汤镇宗加盟。青年女演员朱子岩也将在片中饰演一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都市女性,风趣幽默,颇有对成熟男人的吸引力。

对于深圳电影人从高处开始走向底层的创作动向,编剧、影评人孙海帆援引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观点,认为从已经在国内外获得多项荣誉的《打工老板》到眼下即将开拍的《非同小可》,都是对这一著名论断做出的最好诠释。

孙海帆称,最有价值的电影或许就是那些无限接近现实,但其内涵却又大于影片所展现的现实的影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还有目前亚洲的伊朗电影,包括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许多华语影片,都体现出这一特征。

2 “深圳制造”的新亮点

随着新现实主义力作《打工老板》的屡获殊荣,《我爸比我小四岁》即将高调上映,以及《非同小可》在北京的开机新闻发布会,于不经意间,人们看到了“深圳制造”的新变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著名诗人、设计师李松璋说:无论一部电影的类型如何,拍摄方式如何,也无论有意或无意,它从来都是创作者对历史或人生的一段记录。作为艺术家来说,对一个地方有着深切的爱与痛,多会有心选择最贴近现实的方式进行创作。深圳本土作者主创的《打工老板》、《非同小可》和《我爸比我小四岁》,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李松璋称赞《打工老板》,“以平实、质朴、几近纪实的拍摄风格,再现了深圳制造加工企业的阵痛。在国内外经济结构大变化中,产业链面临重新洗牌的生死存亡时刻,一个玩具厂老板和他的上千名员工共同经历的迷惘和苦苦挣扎。他们的生存现状、困惑和诉求都让我们感同身受。难能可贵的是,影片没有停留在简单描述和纪录上,而是有深入的提炼和升华,导演对影片整体基调和节奏的把握准确,成功让一部没有爱恨情仇,也无炫目视觉冲击的电影深深地打动观众,这在当下大片云集、炫幻迷离的电影市场之下,实属异数。究其原因,不是这部小成本电影的运气或运作之功,而是主创的情怀和真诚让电影有了高品格和真实感,用当下流行的话说,是接了地气。与一些虽大伽众集、投资动辄数亿但却故事苍白、叙事凌乱、价值观模糊的大片相比,它所表达出人文关怀和正能量,更能抵达观众内心。”

贴近现实的力量,让“深圳制作”屡获好评。张唯执导的《打工老板》去年起在珠三角进行巡回点映,此后在海外多个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殊荣。在第三十八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今年初又应邀参加了美国第二十五届硅谷电影节、美国第三十九届克利夫兰电影节等。不久前在伊朗举行的第三十三届曙光国际电影节上,该片又获得了最佳剧情奖。

对于影片的现实视角,蒙特利尔电影节主席在观后感中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震撼的电影,剧本尤其好。看过电影,大家都在谈论中国廉价劳动力,以及他们如何影响整个世界。(中国制造业)老板是个牺牲品,就像为他工作的人也是牺牲品一样。”张唯导演坦诚向记者表示,影片虽不是来源于他的故事,但有其生活经验在里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中的‘生而为人之艰难’的情结,一直也萦绕于《打工老板》中,这也是该片能引起欧美影人共鸣的原因之一。现实的逻辑最能让人信服。不论从民族情感,还是从文化审美上,我都偏向写实和纪录的表现方式。”

孙海帆认为,一部接近现实的电影,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写实和沉闷。世界电影发展到今天,各种风格流派已经不是尖锐的对立,而是互相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影片样式。以《打工老板》等为代表的新的“深圳制造”,显示了非常“原生态”的影像,但却具有类型片的戏剧内核。它们可以说是“类纪实”电影,却仍很难把它归类到某一流派去。在目前华语电影充满无节操的过度娱乐的当下,这样一些电影的出现,能否和《亲爱的》等优秀现实主义影片一起打造中国电影新的“现实渐近线”呢?孙海帆表示,这是值得期待、并应该给予激励的好现象。

转载《深圳特区报》2015年7月30日

新闻链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7/30/content_3295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