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记者 黎晓斌 实习生 王宇 通讯员 廖红滨)深圳市体育中心三年大变样——给深圳市民锻炼、休闲活动的场地面积增加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带来的是人气、口碑和整体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中心的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纯利润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2016年经营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公益体育惠民突破200万人次。这几年,市体育中心先后被授予深圳市首批“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二星)”、“深圳市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单位”、“福田区全民健身公益企业示范单位”,是深圳市唯一没有政府补贴却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体育场馆……
这一切是如何真实地发生的?在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幸辉的办公室,挂着一幅《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开大阖间张弛有度,充满了激流勇进的人文情怀。他清楚的记得,2014年5月6日是他满怀激情走进体育中心履新的日子。如今在他心里,已经描绘了一幅承担更多社会公益责任、积极走出去成为国内体育场馆发展标杆、推动深圳体育产业成为全国特区的清晰蓝图。
1
环境、服务、口碑都好了
质量与效益提升
深晚:这3年体育中心的整个园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变,广告牌和商铺都少了,但是经营收入却一直在增加,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幸辉:市体育中心转为国企后,我们迅速进入市场化运营的角色,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机制进行管理。这些机制包括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在实际运用中先行先试、逐步完善,最大的激发了员工的市场危机感和自觉自发的积极性。
这三年,市体育中心一直在逐年缩减园区内商业项目面积。原来体育馆前面有3块广告牌,每块有几百平方米,馆后面有两个商铺,一年租金几十万元,现在都拆掉了,改造成供市民休闲的凉亭。3年前,体育中心广场每年各种展览活动多达155天,今年压缩到50天以内。我们尽可能把场地和时间挖潜出来,就是为了提供给深圳市民更好的锻炼和休闲环境。
整个体育中心,改变最大的是人,原来都是事业单位员工,从“管”到“服务”的理念转变、角色转变是体育中心取得今天这样成绩的关键。我们和国内知名的成都体院、广州体院建立了人才培养机制,今年体育中心将引进高学历体育专业型人才,包括:体育产业研究、体育营销策划、经营管理、青少年培训等方面,通过体育中心的定向培养,再外派到内地的合作单位的进行一线的体育场馆实地锻炼,积累了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经验后再回来为体育中心贡献更大力量。
环境变好了,服务提升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体育中心原来一年有20到30场大型活动,运营收入更多来自各个场馆的开放,基本处于亏本状态。如今一年有70多场大型赛事和活动,场馆的使用率大大提升,也给其他商家带来了可观的人流量、人气。现在的体育中心,员工人数不变,商业面积逐年缩小,但是效益一直在稳步提升。2016年,市体育中心资产总额过亿,同期增长超过3成;净资产近亿元,增长超过6成;营业收入同比上年增长3成;利润超过3千万元,同比上年翻番,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2
大公益、大培训为战略
要代表深圳“走出去”
深晚:“公益”和“培训”成为深圳体育中心的品牌核心,设定的方向和内核驱动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幸辉:“大公益、大培训、走出去”是体育中心三大战略。2014年是我们的“基础建设年”,2015年是“公益服务年”,开展“万课时体育公益培训”进校园活动,为30多万人次同学提供16000多个课时免费体育培训;组织“运动与健康大型系列公益讲座”走进校园、走进社区,都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场馆低收费、免收费的体育公益活动,通过突出公益,凸现体育中心的价值观——激情付出、共赢共享。我们计划把每年利润划出一部分成立体育公益基金,让深圳市民享受到更多的全民健身福利。
市体育中心做公益有具体的目标:一是作为公共企业,有责任做公益;二是公益活动不限定在场馆内,要走出去,将公益范围扩大,辐射全国;三是要在公益方面起到示范榜样作用。
培训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深圳市体育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场地优势;有强大的专业培训团队,有一大批优秀的亚洲、全国、全省冠军运动员作为我们的教练团队的骨干;三是我们有企业管理的机制进行运营,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积极性。在整个体育产业链里,培训将是主引擎,能带动整个产业高速发展。今年,市体育中心在培训方面的收入已经超过2000万元,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潜力,我们计划将2018年定为“大培训年”将实施精细化和规范化培训管理,最大限度的释放“大培训”的能量,造福深圳市民。
深晚:作为一个体育场馆运营公司,“走出去”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做法,为什么要这样做?
幸辉:“走出去”是需要条件的,首先必须具有业内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团队和成功的经验。深圳市体育中心这几年员工的培训、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迅速,积蓄了相应的内力。目前国内体育场馆的市场潜能很大,但是基于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导致大多数场馆经营困难、资源闲置。深圳市体育中心场馆使用率100%,是目前唯一没有政府补贴实现连年盈利的,我们可以代表深圳质量的管理水平“走出去”,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走出去”也可以使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执行水平,我们输出人才来解决中国体育场馆的经营难题,对整个体育产业将是有力的推动。
3
深圳应该成为
全国体育产业龙头、特区
深晚:体育中心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提升规划,未来会有哪些大动作?
幸辉:我们正在就整个环境和业态的布局做规划和提升。今年底,深圳体育场的座位和外墙都将进行翻修,包括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都有全面升级改造的计划。未来两到三年,体育中心的环境、设施都会有根本性提升。今明两年会有更多国际知名的大型比赛落户市体育中心,包括花式极限摩托世锦赛、国际篮联三对三大师赛、英超亚洲杯等。另外,在无人机、航模的培训、展览、赛事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共赢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我们会在整个业态的布局上逐步引进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企业、能给深圳市民全民健身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逐步淘汰与体育产业无关的企业。我们希望腾出更多空间让深圳市民来到这里,有更多的选择,也会有计划的进行场馆智能化改造。
深晚:作为深圳体育产业支柱企业的总经理,您对深圳体育产业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幸辉:深圳应该设置专门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机构,每年推出适合深圳特质的发展思路、扶持政策。深圳应该立足特区优势,做高端的体育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产业公司总部入驻,鼓励深圳企业走出去,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培养出深圳体育产业“航母”,让他们出海,成为总部在深圳的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体育绝不只是全民健身和竞技比赛,体育产业有巨大的空间和潜能,这几年是“黄金期”非常关键,如果深圳市能像扶持高科技产业那样扶持体育产业,深圳很可能成为全国体育产业的龙头和特区。同时,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又能带领全民健身的发展,有效提高深圳市全民健康的质量。
深晚:深圳市体育中心未来将在深圳体育产业发展中承担哪些更重要的角色?
幸辉:深圳市体育中心是市国资委、市投控公司下属的服务类国企,我们的今后目标是要做强、做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做更多的公益事业,服务更多的人群,并努力成为国内体育场馆的改革发展的标杆,成为体育场馆行业创新发展的特区和标准。从宏观上说,就是要在中国版图上树起“深圳体育产业”的大旗,逐步向全国推进,尽最大努力帮助全国体育场馆同行提升运营质量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