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专访建总院董事长孟建民:建筑的最根本目的是予人使用-am8亚美登录安卓版下载

en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系统新闻媒体聚焦视频新闻am8亚美登录安卓版下载的公告
2018/02/06
深圳特区报:专访建总院董事长孟建民:建筑的最根本目的是予人使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文  何龙/图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深圳证券交易中心、深圳大运体育中心……这些深圳市民熟悉的标志性建筑,凝聚了同一名建筑设计大师的心血——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孟建民。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孟建民,在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一线工作了30多年。他师承中国两代建筑大师的薪火,经历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热潮,他所走过的建筑之路正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建筑教育及行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他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到深圳创业,是这座改革开放之城的见证者和建设者,并从这里起步在中国大地上创作设计了大量广为人知的建筑作品。

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一些行业乱象的观察与反思,孟建民提出了“本原设计”理论。他说,建筑的最根本目的是予人使用,要以“全方位人文关怀”为设计的核心理念,绝不能为了强调其酷炫的、标识性的外表而牺牲功能。


从小爱画画爱数学 受邻居影响立志当建筑师

孟建民是江苏徐州人,从小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儿时曾梦想当一名画家。初中的时候,赶上文革,学校的宣传画、黑板报都出自他之手。高中时期,他参加了绘画培训班,潜心美术创作。

“用现在的词来评价孟建民,他就是个‘学霸’。”今年已是八十高龄的徐州一中退休老师苏意如这样评价自己曾经带过的学生:“有自主钻研能力,喜欢多想多问,善于举一反三,有创新意识,数学成绩特别好。”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孟建民说,建筑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自己喜欢画画,又偏爱数学,这些都是学好建筑设计的基础。

中学时代孟建民的家搬到了徐州市规划设计院宿舍,邻居的建筑师、工程师常常给他灌输有关建筑的知识。有一次,他去邻居家串门,无意中翻到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的前身)校园的画页,被优美的校园环境与建筑所吸引。更打动他的是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所画的建筑水彩画。那时,他暗下决心,要考到南京工学院去,当一名建筑师!

不过,在那个年代,上大学并非易事。1975年,高中毕业,孟建民分配到工厂当学徒,负责在车间开磨床。在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学习和绘画。

1977年恢复高考,孟建民一边工作,一边上补习班。第一次考试,他被淮南煤炭学院(现在的安徽理工大学)录取。这并不符合他的理想。于是,孟建民放弃入学,继续备考。半年多之后,他参加了第二次高考,终于如愿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当时,了解建筑专业的人并不多。孟建民的工友们对他的选择十分不理解,还有人取笑他考了个“泥瓦匠”专业。

“现在看来,我很庆幸坚持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后来,孟建民在多个场合演讲时说,人总要有所追求,更重要的是执着于你的追求。


师承我国两代建筑大师名家 上大学时在全国设计大赛夺冠

东南大学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的发源地,大师云集。中国近现代的“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后三位都曾在东南大学任教。

“我入大学时,正是文革之后的秩序初复,师生们都憋着一股劲儿投入教与学之中,校园里到处都是朗朗读书声。那时,由于教室空间有限,同学们到图书馆与公共教室抢位置成为一道特殊风景。”孟建民说,在这种气氛中,只恨自己学得慢,学得少,跟不上专业的要求。为了加紧求学,大一放寒假,他挑着厚厚的两摞书回家读。与同学去春游时,他还带着英汉字典去背。不过,孟建民后来自嘲“这是一件‘蠢事’,结果既没玩好,也没学成,还给同学笑话一番。”

本科毕业后,孟建民幸运地考取了杨廷宝和齐康先生合带的研究生。杨廷宝是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

“杨老有一句名言:处处留心皆学问。他一直以来对学生言传身教,无论去哪里都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个记事本,随时随地丈量记录。”孟建民说,“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建筑师要善于观察、勤于学习,把握好细节。”

孟建民入学仅半年,杨廷宝就因病去世了,但是杨老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让他受益终身。随后,孟建民师从我国第二代建筑大师齐康,完成了由硕士到博士的学业。

“齐先生很有战略眼光,他曾说过一句话——不研究城市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孟建民说,齐康强调建筑师的眼光不应仅局限在建筑单体本身,而应站在城市的宏观角度来考虑建筑问题。这一点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实践经验,齐康经常带着学生外出调研、参加会议,辅助设计创作,这些学习机会都让孟建民受益匪浅。在齐康的带领下,他参与设计了国内多个重要的文化建筑,包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等。

当时齐康先生的另一名学生王建国与孟建民经历了从本科到博士十二年同窗,王建国自毕业后在东南大学执教至今,有意思的是,两人在同一年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忆起老同学,王建国院士说,孟建民的美术禀赋很高,除了建筑系必修的绘画课,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个爱因斯坦头像雕塑,扎实的美术功底着实让同学们吃了一惊。而且他大学期间专业设计课成绩十分突出,很快就在众多学生中崭露头角。

1981年《建筑师》杂志主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孟建民的作品获得一等奖,在当时可谓一鸣惊人,《解放日报》还专门对此作了报道。


南下深圳创业 借了三万元创办设计分院

1990年,孟建民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二年,受学校委托,他率队到深圳进行项目合作,由此开始了他的深圳故事。

当时,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全国知名设计单位都在这里设立分院,一显身手。孟建民刚来深圳就被这里浓厚的创业氛围所吸引,于是,他向时任校长韦钰先生提出成立东南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的建议,更好地承接深圳设计项目。这个提议得到了韦钰先生以及学校的支持。1992年,东南大学设计院深圳分院正式成立,学校委派孟建民担任分院院长。

“分院创办之初学校确定了三个原则,‘不投钱、挣效益、创品牌’。”孟建民说,这意味着分院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时没有办公地点,他们用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和宝安县黄田村村委会联合创办分院并借用村委会的房屋。没有资金,他们又向村委借了三万元启动资金,回到学校招兵买马。为了节省开支,孟建民常常骑着自行车外出办事,有一次出门办理营业执照,因道路崎岖,差点被卷到渣土车的轮子下面。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可是大家创业热情高涨,逐步打开了局面,两年后设计院也从村委搬到了市中心。

1996年,孟建民在东南大学设计院深圳分院任期届满,学校决定将他调回东南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任院长。这时,恰逢深圳启动人事改革,深圳市建筑设计院换届向全国招聘院长。在征得学校同意后,孟建民决定前去应聘。经过几轮考核,孟建民和其余6人入围面试阶段。当时组织部领导问他愿不愿意任副院长,他几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我当时的目的并不是当院长,我只是想留在深圳。这座城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吸引了我,这里有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和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而且深圳建筑设计院是一个大院,有更多的机会搞建筑创作。”

1997年,孟建民正式上任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副院长。当时的深圳建筑设计院,是由几个较小的院所合并而成,经营方式比较粗犷。孟建民认为:方案创作是建筑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要扩大设计院的知名度,提高设计院的竞争力,首先要在方案创作上显山露水。上任之初,他就牵头成立了方案工作室,召集全院一批青年建筑师搞创作,很快就声名鹊起。

在随后的20年,孟建民先后出任设计总院院长、董事长。在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他仍然不忘建筑创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创作了一系列为人熟知的大型项目,这些成果大大提升了深圳建筑设计总院的建筑创作水平。


始终坚守设计与工程实践一线 不为建筑的外形牺牲功能

孟建民从业至今30多年,始终坚守在设计与工程实践第一线。从2009年起的八年间,他辞去深圳建筑设计总院董事长的行政职务,“轻装上阵”专注于建筑创作。直到今年,在上级部门的举荐之下,他抱着“管理也是一项创作”的理念,再次出任董事长,继续“掌舵”设计院。

文化建筑、医疗建筑和办公建筑是孟建民创作的三个主要领域,他的创作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代表作品包括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合肥政务中心、昆明云天化集团办公总部等等;还有深圳市民熟悉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深圳大学城哈工大园区、深圳中信银行大厦、深圳湾科技生态城、深圳市基督教堂等;并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完成了深圳证券交易中心大楼、深圳市大运中心体育馆等大型公建项目。

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是孟建民的代表作之一。整个纪念馆主体建筑藏于地下,在设计中灵活运用了如转经筒、玛尼石堆、酥油灯等藏族宗教、文化元素,抚慰人们灾后的心灵创伤。现在,这座纪念馆已成为当地藏民日常祈福的重要场所。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同样是孟建民广为人知的作品。医院设计采用下沉庭院、屋顶花园、组团园林等,形成生态型微循环系统,营造健康舒适的整体医院环境;采用诊疗中心模式,大大缩短患者的就医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国内医院首创“双首层”立体交通接驳系统,减少医院对城市交通的阻塞,也给患者营造了舒服的环境……这些健康、高效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使得港大深圳医院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医院。

“我在建筑创作中总是试图作出新的探索与尝试,但我在骨子里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功能主义者。”孟建民认为,解决建筑的功能问题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也是“及格线”。不管在形式、材料、工艺上作出什么探索,最终还是要落在解决好建筑功能关系这一根本上。为了追求外形不计成本,牺牲功能,这是舍本求末。


坚持本原设计理念 实现建筑服务于人

通过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孟建民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对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出现的行业乱象进行了研究与反思。他提出,虽然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贪大求洋”、盲目追风、模仿抄袭、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师就要将关注点落到人身上,不能为了建筑而建筑。

由此,孟建民提出“本原设计”理念,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实现“建筑服务于人”。在他看来,建筑的最根本目的是予人使用。人对于建筑的感知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包含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的多重体验。因此,一座建筑不能只强调其标识性的外表,更应重视建筑中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品质,让人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孟建民以“健康、高效和人文”三个要素阐释本原设计。健康是判断建筑优劣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人群最为关注和追求的目标。高效强调的是从投资、策划、设计、建造、使用、运营、维护等多方面去考量建筑物整体的生命周期。人文是建筑在精神层面升华的要素,包括文化、精神、价值,这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更是一种“接地气”的态度,体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健康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基本要素。”孟建民说,由建筑里面的卫生间设计可以判断一个建筑师设计水准的高低。很多公共卫生间表面光鲜,但往往需要借用大型鼓风机解决臭、湿、暗、滑的问题,这其实是设计不到位。又如,一些地下停车场看起来灯光明亮装修高档,其实空气污浊让人无法逗留。“所以建筑师在设计时,需同时考虑到建筑和未来的运营,建筑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建筑的外表和内在等,才能避免亚健康的建筑产生。”


始终关注城市建筑发展 创新是深圳建筑的永恒主题

深圳是孟建民作为职业建筑师真正起步和发展的地方。多年来,他一直关注这座城市建筑领域的发展。早在1994年,刚到深圳没多久的时候,他就发表文章《深圳,警惕城市的“建设性破坏”》。2006年,他又写下《深圳建筑25年》。

孟建民认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建筑业发展经历了初创、发展,到走向成熟三个时期,呈现出实验性、示范性、多样性的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地的设计院汇聚到特区这片热土,他们设计的作品都带有原有地域风格。同时,在改革开放思想的影响下,模仿香港和国外风格的建筑也大量涌现。这一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国贸大厦,深圳当时最高的地标建筑,也是“深圳速度”的代名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深圳影响力的扩大,一大批境外设计机构以及国际知名建筑大师开始关注并参与到深圳的城市建设当中,为深圳的设计行业注入新鲜活力。在此背景之下,国内的建筑设计师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通过在竞争中学习、反思,自身的专业审美和设计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最近10多年,是深圳建筑的成熟和完善阶段,过去那种夸大、张扬、不计成本甚至铺张浪费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绿色建筑观念已为社会所认同,建筑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在孟建民看来,深圳房地产开发经验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980年深圳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动工,拉开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序幕。多年来,这座城市诞生了万科、华侨城、招商等一大批房地产龙头企业,他们开发的小区成为国内许多房地产公司借鉴模仿的对象,而这些企业向全国各地拓展,更直接将深圳经验推广到全国。

孟建民说,深圳的房地产开发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完善的过程。早年在做房地产项目时,自己与开发商的“斗争”总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停车位,二是增加电梯数。车位占据有效面积,电梯则增加工程造价,因此很多开发商希望这两者越少越好。“我会采取一些迂回的策略去说服开发商。比如,我觉得应该做四部电梯,而开发商要求两部,我就提议能不能装两部,预留两部的位置,他们也愿意采纳我的意见。很多时候,房子还没卖完,另外两部电梯就装上去了。由此看来开发商对我们的设计提议最终是非常认可的。”在今天,电梯和停车位的配建比例已成为楼盘品质的象征。这些经历让孟建民觉得,建筑师要有前瞻性眼光,也要有自己的坚持。

回顾深圳建筑30多年的发展,孟建民认为深圳建筑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深圳是一座快速形成的新兴城市,是一座缺乏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这是深圳的先天缺憾,同时也是深圳面向未来,积极向前的优势所在。正是因为深圳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包袱,建筑创新、面向未来就成为深圳建筑的重心所在。作为一名在深圳成长起来的建筑师,自己也将为此不断努力。


院士寄语深圳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一个开放且富有激情的现代化大都市,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社会包容性。建筑的本源是服务于人,城市也同样如此,深圳应积极营造具有“健康、高效、人文”特质的城市环境:在健康方面,要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公共绿化设施、保护水质环境、减少交通污染;在高效方面,要不断完善市政设施,提高城市运营效率,为深圳人的工作、生活、休闲创造更好更便利的条件;在人文方面,除了要保留深圳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特征,还要提升城市人文关怀,正如我所倡导的无障碍设计和认证,关注特殊人群的居住出行需求,实现城市服务于人。希望深圳将来能够建设成为一座在全国具有示范性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孟建民


人物名片

孟建民,1958年生于江苏徐州,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博士学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2014年获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2015年获南粤百杰人才奖,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成为深圳第二位本土院士。主持设计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工程项目200余项,获得各类专业奖项80余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的项目负责人。出版《本原设计》《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等多部论著,总结提出“本原设计”理论,其倡导的“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三全方法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