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的重要保障,未来将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一大重点。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已逐渐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通产集团紧跟潮流,积极布局先进制造业,加强生产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不断强化塑料包装和玻璃包装两大主业,打造行业领先的高品质新材料产业集团。在塑料包装方面,打造了通产丽星这样的细分行业龙头,成为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国际化妆品巨头首选包装供应商;在日用玻璃包装方面,合理布局珠三角和西南两大目标市场,已在广东肇庆和四川南充建成两大生产基地,成为喜力、嘉士伯、青岛、珠江等国内外啤酒品牌的包装供应商。
在新材料行业奋力前行
2018年,通产集团全力推进新材料并购和直投工作,考察和调研了30多个相关项目。其中,通过与投控通产新材料基金深度协同,通产集团完成3个新材料项目的投资决策,以及部分项目的立项、尽调等工作。
此外,通产集团还积极配合投控公司、深圳湾科技统筹推进高新北区通产新材料产业园更新改造工作,稳步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开发建设。
通产集团将以玻璃和塑料业务为基础,加大新材料科技创新和新材料产业培育力度,全力打造具备全球视野的、行业领先的新材料科技集团。
一是推动塑料业务快速发展。聚焦核心业务,增强软管业务市场优势地位,通过并购扩大焊接管业务规模;利用核心业务优势延伸推动注塑和吹塑业务有机增长,采用并购扩张方式拓展彩妆等新业务,推动新业务快速形成较大规模;加强地域多元化扩张,巩固国内市场,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强化中高端市场地位,通过加强新产品研发、提高细分市场渗透率、全方位满足战略客户需求等方式全力提升销售增量。
二是稳健经营玻璃业务。巩固和提升玻璃业务在广东、四川区域的优势地位;择机推进南充一期冷修扩建和高要三期建设,稳健扩张产能规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合理考量产能规划、产品结构等因素,通过拓展国内和东南亚市场、提升生产效率、加强技改等措施,最大化获得营收、利润和现金流,提升资产收益率。
三是构建“项目培育 产业升级 基金支撑 上市平台”四轮联动的发展模式。通过搭建并购、基金等平台,集中资源发展新材料产业。以并购方式进入,通过追加资源投入大力提高新材料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提升市场份额,将其打造成为集团支柱业务。同时积极开展新材料领域产业项目投资,战略性培育有潜力的项目,完善新材料产业链。
四是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推进华晶园区等地块开发,力争建设为深圳区域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园,集聚产业资源,培育产业集群,为集团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进园区孵化载体建设,依托园区建设构建“创业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全产业链创新孵化体系,为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更多种子项目,推动与风投基金协同发展。
服务深圳新材料产业发展
近年来,深圳新材料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深圳已有近3000家新材料企业,其中上市企业4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形成了以新型功能材料、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为支撑,在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突破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新材料领域累计申报相关专利一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6000余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三年居全国之首,编制或参与制定标准400多项。
通产集团作为投控公司旗下的市属国有企业,积极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力军作用,勇当深圳新材料产业发展排头兵。截至2018年底,旗下通产丽星共申请专利552项,获得专利授权446项,其中发明专利75项,并含2项美国专利,1项欧洲专利,1项德国专利。此外,通产集团还深入推进与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化工学院、中山大学等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全力推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深圳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一是发起成立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打造国家工信部认定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新材料窗口平台,既为政府提供智库服务,也为企业提供产业和专业服务。
二是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深圳市863计划材料表面技术研发中心能力,打造成深圳市起步最高、设备最全的新材料成分和性能检测平台,承接了深圳市新材料应用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是建设新材料产业园。通产新材料产业园合理规划、专业服务,引入了铂科新材、上能电气、斯诺实业、矩阵科技等新材料企业,形成强烈聚集效应,为入园企业稳健发展提供保障。其中,铂科新材近四年来销售年均增长60%,利润年均增长33%。
四是在投控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投控通产新材料创投基金,布局相关行业,获取业务转型、产业升级的并购标的,实现产业与投资共同发展,有效促进深圳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
(通产集团 吴智新、胡世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