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绿色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也是深圳产业园区升级的代表作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点绿成金
面积不是很大,只有20万平方米。
分量却很重,它不仅是深圳高新区转型升级的代表作,更是新一代科技生态园的示范田。
在规划图纸上,这块土地的代号只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区某某地块;按照工程进度,一年后出现在正式地图上的名字将会是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东临沙河西路,西至科技南路,南临高新南十道,北至白石路。被围墙护住的工地眼下还看不出科技生态园的真面目,然而一个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经营为一体的新一代科技园正加速从图纸变为现实。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是什么?在设计者眼里,它会是绿色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在投资者眼里,它会是深圳产业园区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在决策者眼里,它会是深圳对于未来发展的一种作答。
“高低有术”:
“宝地”如何“宝用”
9月3日,周一。
深圳湾生态科技园的工地一切正常,这个主打“绿色”的产业园区按进度稳步前进。
过去的大半年里,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员都会和施工方进行每周一次的例会。按照计划,去年12月27日动工的生态科技园将在18个月内完成第一期工程,4年内全部完成四期工程。眼下,整个工地的变化还不大,不少地方仍是草地,一些荒草甚至有半人高。一区基础土建阶段的工地看上去还只是一个大坑。而工程全部建成之后,大坑将会变身一个容纳6800辆汽车的地下停车场。
因为开学第一天的原因,工地上原有的树木成为例会的一个小插曲。“它们活得很好,这些树木都被移植到其他地方,有些就长在南科大的校园里。”知情者对深圳商报记者如是说。
参与制定总体规划和负责项目绿色设计咨询的深圳建科院院长叶青表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建设在环境生态方面呈现出“三高三低”特点。“三高”是高密度、高速度、高品质,“三低”则是低冲击、低成本、低消耗。在更为直接的表述里,科技生态园的“高低有术”频频被称之为“宝地宝用”,尤其是如何实现“高密度”与“低冲击”的平衡,将是“宝地宝用”的关键所在。
科技生态园的投资运营方是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投控向深圳商报提供的资料显示,科技生态园容积率为6.0,建筑规模达到187万平方米,其中80%面积服务于产业研发办公,20%面积为包括商业、酒店和公寓在内的配套服务。6.0的容积率一度引起疑义,但是科技生态园的国际参照物也有着强有力的说服力。建科院提供的案例称,波士顿的海港新城容积率为6.3,香港的西九龙文化商业区容积率更是高达13.0,这些项目均在高密度的条件下,实现了良好的生活、工作和高端产业发展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深圳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现实面前,低密度开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浪费。
科技生态园的“被高看”,源自迫切的现实需求,这也是为何建设周期定为4年的主因。用地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一部分上市及拟上市企业因为在深圳无法购买到总部及生产用地,不得不把发展目光投到外地,导致上市企业募集资金及优质募投项目外流严重。
在深圳市政府8月印发的《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2012~2015年)》中,建设中的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被列为“四大基地”之一,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空间支持。深圳投控董事长范鸣春表示,科技生态园可入驻80~100家上市公司总部,动态引入50~8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预期入园企业未来3年内可形成年营业收入500亿元,5年内可形成年营业收入1000亿元。
“宝地宝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有着一个不普通的出生证。
“点绿成金”:
“绿色”内外兼修
和“宝地宝用”相提并论的,是“点绿成金”。
“这里百分百都是绿色建筑。20多栋单体建筑,全部是二星级以上,其中有几栋还定位为三星级。”建科院院长叶青如此介绍科技生态园的主角们。
“从数量上来看,这将是绿色建筑技术的集中应用,不仅在国内是第一次,在国际上也不多见。”科技生态园绿色专题评审专家小组给出的意见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设计方提供的资料里,科技生态园项目分为园区系统、建筑本体、室内环境、建造运营4大绿色技术板块的18项绿色技术体系。建成后的科技生态园,每年整体减少碳排放超过3万吨,具体而言是每年节电超过3000万瓦,能节约费用3000万元。 “用更少的资源容纳更多的成员”,科技生态园的建筑容积率是6.0,但从资源消耗角度来衡量,绿色技术的应用使其消耗降到相当于容积率为3.5~4.0的水平。
有着个体的应用,还有着整体的布局。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作为投资运营方的深圳投控一直强调“垂直城市”概念。往下是城市层,往上是企业层,园区的建筑通过9.3米高的步行环状通廊连为一体,形成了特有的社区层。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化解交通压力,而且也大大增强了园区绿化率。建科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科技生态园的绿容率可以达到1.0,这意味着草地可以铺满这块土地。实现这一目标的依托是整体规划构建起了4个平层,有零米的地面绿化花园,还有9.3米的地面绿化花园,还有24米高的架空企业花园以及50米的裙楼屋顶花园。
建筑是绿色的,生活也是绿色的。“绿色建筑不是用来给人看的,还是拿来给人用的。”建科院院长叶青直言,“科技生态园展示的不仅仅是绿色建筑技术,而是绿色生活方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风和光的利用。顺应深圳湾的日常风向,科技生态园将塔楼放在了东侧,这不仅能够降低区域的热岛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通风设计产生20%~30%的空调替代率。至于光的应用,一系列导光聚光技术的应用将提升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叶青表示:“绿色技术就是让人们工作得更健康更自然。”
“升级路径”:
“园区”进化“社区”
“点绿成金”,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绿色建筑的示范区,还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升级,这是深圳高新区的新任务,而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则是改变南区的重头戏。
新近公布的《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2012~2015年)》道出了高新区目前面临的新问题:“环境和资源紧约束,发展空间急需拓展;创新载体建设不足,创新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差距较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壮大;社会发展滞后,人居环境、产业配套设施急需完善。”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从园区到社区的过程。”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王东教授谈到高新区优化升级时表示,传统制造业只需要考虑厂房和宿舍,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现代化厂房,还有居住、商业、娱乐等等配套条件,至于创新型产业,完善的配套生活和娱乐设施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按照社区的需求,高新区深圳湾片区现有的问题集中在停车难、乘车难、吃饭难,但这些都和过去的功能定位有关。
建科院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生态园是立足于整个高新区南区来规划的,对于满足高新区日益增长的产业用房需求、生活配套设施需求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至于未来的交通压力,这位负责人表示规划时已请市交委的相关研究部门进行调研。
“我们要改变的,是传统产业园区只有生产没有生活的钟摆式布局。”投控公司项目负责人在回复本报采访时表示,科技生态园将为高新区南区提供大量公共资源,这将有效完善园区配套条件。
从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来看,目前已发展到了第三代,当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波士顿海港广场、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等等。第一代属于零散自发形成的厂房模式,第二代强化统一规划,形成智能化、信息化、街区化,第三代园区则强调生态理念,加入生活休闲的元素,强调城的概念,实现工作、生活、休闲“一体化”。“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就是第三代科技园区的代表。”深圳投控公司项目负责人如此说。
深圳湾畔建成科技生态园,决策者的思路想得更远。在年中的一次现场协调会上,深圳市副市长唐杰如此点评:“深圳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深圳科技产业园区成绩更加喜人。但我们要和波士顿海港广场这样的优等生比一比,想一想深圳的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我们能够培育出什么样的产业,能够建成什么的园区。”(深圳商报记者钱飞鸣 余璐)
转载自2012年10月9日《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