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行(下)(游记)作者:刘爱群-am8亚美登录安卓版下载

en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系统新闻媒体聚焦视频新闻am8亚美登录安卓版下载的公告
2008/10/08
北极行(下)(游记)作者:刘爱群
7月2日(周三)  造访中国黄河站

    醒来时,眼前已呈现着连绵的冰川,尤其是7月14日冰川和利勒赫克冰川更为壮观美丽。早餐后,“北极星”号抛锚在北纬79°19′,我们乘小艇驶近利勒赫克冰川。这个冰川是以1840年两位瑞典探险家的名字命名的。冰川正面约有8公里宽,延伸到25公里外的山脉。在小舟冲向冰川时,我摘去手套顺势抓起一大块儿冰,由于航速快,从袖口灌进不少海水。我带头咬了一口,接着大家也轮流品尝,冰块儿表面有点海水的咸味,里边是淡而无味的。随艇向导告诉我们,这座冰川已有300万年以上的历史,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冰川也在大面积缩小,这些从冰川上崩裂下来的冰块可能是数万年前的结晶。冰川附近的流冰群上栖息着大量海鸟,冰川崩裂出来的洞穴成为一些动物的家园。流冰群里及冰山周围时常有大群海豹、海豚出现。我们组游览时,没看到这些大型动物,只拍摄到了海鸟。
   

 中国北极黄河站全景 

在近距离观赏了利勒赫克冰川后,“北极星”号驶经康哈肯半岛的鸟崖。这座山上几乎没有冰雪,成百上千只厚嘴崖海鸭、三趾鸥、黑雁在这里筑巢生活。我看到数十只大白肚、小黑翅膀的家伙,一排排地站立在崖边拍打小翅膀嬉闹,惊诧在北极怎么会有企鹅?船员告诉我说这是厚嘴崖海鸭,未成年时,翅膀较小,远看上去很像企鹅,它们把巢筑在悬崖绝壁上,是为了防止北极狐等动物偷吃鸟蛋及幼鸟。
                                               怎么会有企鹅?
     
利勒赫克冰川

    16:00,“北极星”号南行至北纬79°16′,我们再次换乘小艇登陆一座山丘。海滩上挺立着一座不足15平方米的橙色棚屋,被称作海盗酒店,平日无人看管。向导介绍,它建于1914年,是一个旧船舱改建的,里面备有医药、烈酒等物品,为过往人提供方便。棚屋铺着厚木地板,室内整洁,两侧约五、六十厘米宽的木板床上可各睡1人,墙壁上挂满图画、地图,还有来客的签字留言,我们也写下了“中国深圳7人 2008.7.2”的唯一中文留言。离开时,我用手仔细敲打几下外墙,是一层厚厚的油毡纸,这显然是现代人的防雨杰作。在山丘上,稀落地生长着一簇族不超过二十公分面积的绿草皮,有的还开着小花。向导向我们讲述,别看这些植物表皮温度是零下,但里边温度可达零上20多度,小花一年只开两天,且花瓣永远朝向南方,并打开指南针为我们示意。我好奇地动手使劲儿掰了掰,草皮象晒干的海星一样坚硬,下边似长满了根子,不为所动。在大家观赏这些珍贵的北极花草时,我抬头看到远处山坡上有几个晃动的身影,用望远镜看清有五只长着长角的大型动物在行走啃食,赶紧呼喊大家观看。这是五只鹿,怎么都长着角,难道都是雄鹿?向导告诉大家,北极鹿不论雌雄,都长角。我们想走近观看、拍照,被向导劝阻,一是怕惊扰了它们,二是担心安全问题。在海滩上,我们还看到一具鲸鱼的完整骨骸。向导说,群岛上经常有搁浅的鲸鱼死在浅滩上,肉被海鸟等食肉动物吃光后留下骨骸。一些欧美人又不失时机地跳到海里游泳。


     
    20:30,“北极星”号停靠北纬78°50′新奥尔松码头。这是我们心仪已久的地方—我国于2004年建立的北极黄河科考站所在地。我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包括一大包礼物(四川榨菜、方便面及北京小二锅头酒)和一面五星红旗。踏上斯瓦尔巴德群岛几天来,顿顿是西餐,有的朋友几次提出再从礼包中拿出几袋方便面或榨菜换换口味,但多数人不同意,我还开玩笑的说,那不成了猪八戒给猴哥送西瓜—最后只剩皮!终于忍到了目的地。在船上我们就商量好了,一进门大家就齐声问候:“祖国同胞来看望你们啦!”然后送上礼物。上岸时下起了小雨,其他人跟着向导去游览小镇,我们8人(含香港梁先生)就在一名船员引领下,撑开五星红旗径直奔向黄河站。约15分钟,我们找到了黄河站。这是一座二层木板楼,与韩国科考站隔壁,门前的两座石狮是中国站的最显眼标志(在整个新奥尔松只有高高竖立的一面挪威国旗)。我们热切地冲上去敲门,无应答。推门进去,仍唤不出人来。我转身从墙外侧面铁梯上去敲二楼的门,再推门进去,只见各房间灯光明亮,暖气开着,文件摆在桌上,我站在走廊上高喊了几声,仍不见人。不凑巧,站里的人都出去了。我们只好在小雨中和黄河站一边留影,一边等待。我将集团及各下属企业的旗帜一面面取出,拍了个够。最后,我插上五星红旗,坐在雪堆上拍黄河站的全景。同来的朋友们也都在这个位置拍了一遍。半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站上的人归来。规定在新奥尔松只停留一个半小时,我们只好悻悻离开,去游览小镇。新奥尔松是世界上最北的居住区,它最初是一个产矿的小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中国等8个国家陆续在此建立科考站,如今成为著名的国际科考站区,主要研究大气和臭氧层及地理、

生物和冰川等领域。目前,每年有15个国家以上的科学家进行着超过120个研究项目。在新奥尔松镇有几条明文规定:一是各个建筑物的房门都不上锁;二是离开房间300米远必须携带枪支;三是各科考站及居民都不能开灶,一律到餐厅就餐;四是到此来访的客人必须自身携带垃圾;五是不能踩碰每根花草。这是考虑安全、环保及生态的需要。新奥尔松的矿业早已成为历史,现在镇上有30位常住居民和8国科考站,还有一家商店和一家餐厅,一个博物馆和一间邮局。在参观博物馆时,翻阅来访人留言簿,全是我看不懂的外文。我写下了“中国深圳 刘爱群 2008.7.2”的中文留言。接着从商店买了一堆各式各样的明信片,再与一名熟悉英文的朋友急奔邮局。这间地球最北端的邮局是间约20平方米的木板屋。我们赶到时,已是当地时间21:40,邮局下班了。还好,外间小桌上摆放着几枚纪念邮戳,我只好盖上纪念戳带回,遗憾无缘寄发给亲朋好友。在小镇中心的空旷地上,竖立着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的半身像。1911年12月14日,他率5人成功到达海拔3360米的南极点,在此居住3天,并设立“极点之家”,是世界上首次到达南极点的人。1926年5月11日,阿蒙森和美国人埃尔斯沃斯、意大利人诺贝尔乘飞艇从新奥尔松出发,飞越北极点上空,在阿拉斯加的巴罗角成功登陆,开启了北极的空中航道,他成为两极探险英雄。1928年5月24日,意大利的诺贝尔再次率9人在乘飞艇飞越北极点时,由于飞艇漏气,坠落在冰面上,阿蒙森得知后,毅然驾机从挪威特罗姆瑟(我们从朗伊尔城返回奥斯陆时,在此停靠)出发搜寻营救,在营救时不幸遇难。
    22:10,“北极星”号继续南行,驶返回朗伊尔城。

7月3日(周四) 朗伊尔城的夏天

    早餐后,船长举行欢送仪式,为所有游客颁发了通过北纬80°的证书,并给到海里游泳的人发了北冰洋游泳的勇敢者证书。10:00,“北极星”号抵朗伊尔港。告别了“北极星”号,再次入住斯匹次卑尔根酒店,接下来是游览朗伊尔城。


     
    建于1906年、以第一位来此开办煤矿的美国人约翰·朗伊尔名字命名的朗伊尔城是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位于北纬78°13′,东经北纬15°35′,距
北极点1300公里。这里每年有100多天极夜和100多天极昼,年平均气温为零下7℃,属极地海洋性气候。与同纬度南极地区相比,气温高20℃,主要是挪威海的一股暖流从群岛北岸流过影响的结果。在朗伊尔城,我们并不感到寒冷。因气候适宜,北极熊也喜欢在这里栖息。据1981年调查,北极地区的1万多只北极熊中,生活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及其以西的浮冰上,有近5千只。朗伊尔城是随开

采煤矿而兴起的,被称为世界上最北端的“煤都”。
由于矿业的发展,使朗伊尔逐渐形成了一座城市所拥有的设施:住宅、商店、银行、邮局、医院、学校、电影院、酒吧、夜总会、工厂和一家广播电台、一份报纸、一座发电站、一个万吨级港口。全市有道路45公里,有一条公共汽车线路,有4辆出租车。小城常住人口约2000人,因一部分人在冬季撤回本土,常年过冬人口约1200人,其中挪威人占三分之二,俄罗斯人占三分之一。

     
    我们饶有兴趣的游览品味了这座地球最北端城市。走出斯匹次卑尔根酒店,跨过雪水溶化冲出的湍急小河,路旁的山坡上是一片排列有序的残留圆木桩,纪念碑文说明这是二战中炸毁房屋的旧址。1943年,朗伊尔城被纳粹德国摧毁,目前的城市是战后重建的,旧址成为该城的文化遗产。对面一排排建筑中,有一幢是平房,色彩鲜艳,造型活泼,沙石铺平的空地上摆放着木马、蹦跳台等儿童玩具,显然是一个幼儿园,但与其他建筑的最大区别是周围有高高但缝隙较宽的木围栏。向导介绍说,在城区时常会有北极熊光顾、伤人,只好对幼儿园采取这种保护措施。全城的建筑几乎都是木板房,最高为三层,建造特点是用木桩抬起一、二米后盖房(下面用薄板装饰)。我想可能是因为几米以下是永冻层,无法打实地基的自然条件所至。按我的提议大家走进居民区。民宅大部分为平房,也有少量的二层楼,单元面积100㎡左右的为主。我们在民宅中穿行时,看到每家都停放着几辆雪橇,绝大多数是单人电动雪橇,这是应对长时期冰雪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住宅都没有围栏,有的房前停放着无锁的自行车,有的晾晒着兽皮、衣料等物品,的确有“路不拾遗”的味道。摆放在路旁一排排待安装的铁管包着厚厚的外衣。如一根直径不到二、三公分的小管,外面套着三十至五十公分厚的硬海绵,再套上一层铁管,这是寒冷地区的“成本”。在我们的惊叹声中,向导向我们介绍,目前岛上的生产及生活成本极高,包括采矿都是得不偿失的,每年挪威政府都要付出一块儿不小的补贴,但为了行使主权,也只好这样。联想巴伦支镇上那位挪威广告商人所说“这些俄罗斯人是靠政府卢布补贴生活的”,看来坚守在此的挪威人和俄罗斯人,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全城最壮观的建筑是建于1993年的斯瓦尔巴德大学中心。这是一座建筑面积几千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的三层木板楼。设有地球物理学、北极生物学、地质学等专业及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合计有300名学生。该楼的一部分是属于朗伊尔城博物馆。这是目前再现北极历史最权威的博物馆,成为造访朗伊尔城游客的必游景点。我们在此逗留了一个小时。

      
   
    在朗伊尔城几处长草的山坡和湿地,聚集着一群群野生北极鹿,它们象主人似地在建筑物之间随处走动,到有草的地方啃食、休息。我们走近二、三米处拍照,它们视若无人;再贴近时,它们会抬起头来后退几步或慢慢走开些,温顺极了。在海滩湿地上,我们还看见了一只北极狐,个头较大,皮毛是黄色的,比我们小梅沙海洋世界的几只北极狐大许多,但肤色一点也不白。它在草地上寻找着什么,当我们走近约五十米处时,就警觉地挺起身体,盯着我们向一旁走开。我们想走近些拍下来,我们向前几步,它也退走几步,一直看着我们保持等距离。跟着跟着,前面出现了标有北极熊出没的路牌,向导劝阻大家不能再向前了,因为在路标外,需要有持枪保卫同行,我们也只好止步。我与路牌合影留念,也是为了能忆起这只黄色的北极狐。这时,有一男一女和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骑着自行车经过这里,男士(应该是父亲)的肩上挎着一支步枪,与女儿妻子有说有笑地驰过路牌。
    
    近年来,挪威政府已将斯瓦尔巴德群岛作为旅游区进行开发建设,除朗伊尔城外,在新奥尔松也开辟了简易机场,在首都奥斯陆与朗伊尔城之间有定期航班。因为可直接飞抵北纬78°的朗伊尔城(这在其他方向都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夏季的六、七月份,岛上的平均气温可达零上4℃,冰地融化,乘破冰船可行至北纬80°附近,观看北极风光,更是令人向往。所以,从奥斯陆至朗伊尔城就成了一条旅游热线。目前来此旅行的大都来自欧美各国。带领我们来的王相益先生相当自信的认为,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这里旅行。


                                               标有北极熊出没的路牌

7月8日(周二) 感触北欧模式

    7月4日(周五) 14:45乘sk4425次航班中经挪威小城特隆姆瑟(停50分钟)19:00返回奥斯陆,结束了北极的探险旅行。
    因为同来的深圳朋友大都是第一次到北欧,此次行程中也安排了对北欧各国的旅游观光。北欧一般指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四国,人口合计2400万。这是近年来我第二次来到北欧。每次来到这里,体验这些国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都使我兴奋,从中看到我国的希望。二战后,北欧四国长时间由社会民主党派掌权,在国民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坚持推行均贫富的基本国策。资源性资产、公用事业基本由国家掌控,国家推行全民福利政策,保证国民终生的基本生活福利。一方面国家通过高税收(按个人及家庭收入情况,最高达70%以上进行纳税)进行二次分配,以巨额的税收,还原于社会公用及福利事业,供全民共享;
一方面对不同收入的个人和家庭,在购买房屋、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时规定不同的付费标准,在消费领域再次进行调节,使贫富差别进一步缩小;同时,国家还根据个人历年纳税额,在领取退休养老金时给予单项增加(纳税多者,养老金会多一块儿),体现出国家对纳税人贡献的承认。目前,北欧的人均gdp及国民幸福指数,为世界最高水平地区。在北欧各国,看到的是各种自然资源在长期保护政策下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城镇之间保留着大片原始森林和绿草地,天蓝水清。已经富裕起来的北欧人,很多是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的,既锻炼身体,又环保。尤其令人羡慕的是劳资双方、国民与政府官员的相互尊重、理解,国民普遍热爱国家,热爱本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前,马克思、            真诚可爱的瑞典女孩埃米莉
恩格斯提出的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逐渐消灭工农、城乡、脑体三大差别,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在这里正一步步的实现。
    联想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中国大地焕发了生机。三十年来,改革开放政策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会的进步,令世人有目共睹,得到广泛认同。但在此转轨期间,官员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人们的仇富、仇官心态凸现,新的贫富差距带来各种社会矛盾,往往令人雾里看花。但瑕不掩瑜。按照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进而走向共同富裕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些矛盾随着我国民主建设、法制建设不断加大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熟,会逐步缓解和解决的。如果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中国尚属“小学”阶段的话,可以把北欧比作“中学”、“大学”阶段。小学生继续进步是会升入中学及大学的。诚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及国民素质情况与北欧各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已经具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础和经验,继续契而不舍的奋斗下去,我坚信,“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终将在中国大地实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