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曾奋战在工地现场的近千名路桥建设者的杰出代表
2013年8月31日,广深高速鹤洲立交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同年11月1日顺利通过验收,11月15日实现正式通车。作为深圳市干线道路网“七横十三纵”横纵相交的重要节点,鹤洲立交共设置7条主匝道、5座桥梁、2座收费站,总长度约6.353公里,与机场南路新建工程、t3航站楼三位一体,是连通深圳、广州、中山地区的枢纽立交,也是航站楼与市政道路无缝对接的最主要的交通转换枢纽,将对珠江三角洲发展、港深莞惠一体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车后的鹤洲立交,行车安全、舒适、顺畅,还融入了绿色城市的生态美学概念,成为城市的重要道路景观。最为难得的是,这个大型应急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实际施工时间由原来的400多天压缩至200多天,工程建设犹如一场战役。当然,打一场漂亮的战役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更离不开精兵强将的贯彻执行。面临工期紧、任务重、协调事项多、地质和天气条件复杂多变等施工难题,施工单位路桥集团迎难而上,充分发扬敢拼、敢干、敢打硬仗的顽强工作作风,从旗下7个施工队伍中抽调精干力量,增加劳动力和机械施工的投入,并制订了详细的施工总体计划,通过完善科学的现场管理,多举措并行,保证了工程如期顺利完工。
今年4月,在项目尾声阶段,本刊编辑部采访了鹤洲立交改造工程项目组的两位优秀工程师—何和张红亮。他们是曾奋战在工地现场的近千名路桥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也是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战斗队伍的缩影与典范。
在工作中追求成就
何堃是项目上有名的“拼命三郎”。采访他的时候,尽管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但他仍然一心扑在工地上,连剪头发的时间都挤不出来。2012年10月,新婚不久的他就来到现场,投入到繁重的前期技术资料准备工作中;去年春节,孩子出世,也恰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可以说在鹤洲立交项目的这两年,是他家庭压力最大的时段,但他从未多请一天假。在桥梁吊装和主梁浇筑等关键作业和关键工序施工时,为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他常常一口气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有时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抱抱儿子的机会。路桥人美化了城市,却常常不得不把歉疚留给家人。好在妻子非常理解他,每天都用微信将孩子的表情拍发给他—哭了、笑了、胖了,让他可以在休息时间看上一眼,远距离“陪伴”孩子成长。
每天午餐后,项目部的技术骨干都有个简单的碰头会。这些年轻人大都是初为人父,讨论完工作,大家会在一起互相分享小孩成长的快乐,交流育儿的经验。“奶爸们”的交流时间也是项目部欢声笑语最多的时刻。“鹤洲立交项目也像大家的孩子,随着进度一天天的推进,项目从图纸上抽象的线条逐渐变成实体,直到最终完工通车,我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成长一样。施工非常辛苦,但建筑是百年大计,很多建筑会屹立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每每带家人经过参建的项目,都会让我们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1999年加入路桥集团后,何先后参与了深南路和滨河大道、北环大道、罗沙路改造工程,但在他看来,鹤洲立交项目工期之紧迫、现场之复杂、条件之艰苦,尤其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重大,都超越了他之前参建的项目。作为t3航站楼的配套工程,鹤洲立交改造工程启动时间较晚,又涉及与广深高速、机荷高速的协调联接,一旦无法按期完成,影响面将非常大。“从项目开工,集团就反复强调工期目标是刚性要求,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役,要不惜一切经济代价确保工期。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为有担当的国有企业,不应该仅仅把经济效益放在考量的首位,更应该考虑和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鹤洲立交项目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质量是进度的保证。”项目组结合iso9001质量体系的要求和公司的质量管理程序,严格规范施工,对桩基等主要工序都进行了数次检查验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作多年来第一次因为质量问题返工。”何堃回忆道,因为拆迁协调等原因,j-b匝道桥施工进场时间比其他桥梁晚了3个月,为了避免暴雨冲刷坍孔,桩基必须赶在台风季节前进行浇筑。可是在自检过程中,他们发现0a-1#桩基桩顶部分局部质量存疑。根据经验,何判断只需按常规对存疑部位进行处理,仍然可以达到质量要求。毕竟返工不仅会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工期压力。但项目部开会讨论后,决定为避免质量风险,需在原桩位重新冲孔。“桥梁是结构工程,一旦桩基有问题会造成整座桥梁的报废。这一返工造成直接损失近20万,工期损失10天,给后面的施工计划带来了压力。通过这件事,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只有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工期目标,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能够参与大型项目,对自身是挑战,也是机遇。鹤洲立交采用多项平行作业施工,项目高峰期投入了八九百人,多个施工队伍多项施工环节要衔接,现场协调难度非常大。“鹤洲立交项目提高了我们面对重大项目时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检验了执行力,让我们进一步梳理了施工管理的计划和流程,工作更加细化,计划更有针对性。”何非常看重团队的执行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地现场经常24小时作业,所以吃苦耐劳是非常关键的。年轻员工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要敢于攻坚克难。”
项目组投入技术骨干30多人,大家都称何为“万事通”,他身边常备若干专业书籍,有时间就“充电”,常常主动协助大家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技术工作者不仅要懂技术,懂现场,还要熟悉工作规范,并将这些规范结合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多加强预算方面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决策,采用最经济、快速的技术手段去实现技术目标。对比深港西部通道这样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工程建设的高度专业化发展趋势。企业依靠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我们也要让自己更全面地发展。”
向行业标杆看齐
在路桥集团工作七年多来,张红亮一直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各个项目工地:深南路、笋岗路、大运会场周边道路、北环路⋯⋯2012年11月25日,路桥集团成功中标鹤洲立交改造工程,他参与筹建项目部,直到去年10月负责的工程部分验收后,他才和团队的大部分同事一同前往爱国路项目,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再奉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施工安排,鹤洲立交的五座桥梁是同时施工的,梁体预制、墩台模板、支架等一次性投入,最大限度提高施工效率。这也意味着大量的技术难题需要克服。作为公司的桥梁工程师,张红亮和他的团队负责四五条大道和两座匝道桥(一座两跨、一座四跨)的建设任务。从项目开工那天起,他就没有休过一天假。尤其在两座匝道桥预制梁吊装的那段日子里,他基本都在工地上,安排一天的生产任务、检查预制梁生产情况、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仅有两三个小时,几乎一个月都难得回次家。在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共同努力下,鹤洲立交项目终于按计划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那是他最高兴的一天。他说,希望可以有时间好好陪陪家人和孩子。
工程验收后,张红亮仍然负责项目的部分收尾工作,包括后期维护和资料归档,他始终关注着鹤洲立交项目的建设情况。“我们的工作难度并没有多大,最主要是有责任心,肯用心思考、专心做事。路桥人就是这样,一个工程结束,我们要尽快完成收尾工作,把精力投入到下一个工程,毕竟爱国路的合同期就是今年八月份,我们的时间观念要强一点。”有心人会从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中总结经验,张红亮也是如此。工地办公室里贴着一句话:“任务全量化,问题不过夜,进度以时计。”“问题不过夜和任务全量化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项目部的主要管理人员袁海波、贾樟禄、黄伟强、张清、何及各公司的负责人,几乎每天8点都准时到工地巡查,逐一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下班前进行当天的施工工作总结及安排第二天的施工计划。现场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天必须解决,如果解决不了要迅速逐层反馈。根据工期短、任务重等实际情况,项目部编制了详细的施工总体计划,并进行动态管理。”项目部的精心组织、各分公司负责人的极力配合、现场管理人员积极落实工作安排,把握好大方向,又注重每个细节,才能使得工程按计划提前完工。
鹤洲立交项目对路桥集团,乃至整个深圳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在按期、按要求完成,项目部开拓创新,克服了很多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工程施工工期主要在4~8月,正值雨季,为了不耽误工期,张红亮和同事们一起,不断思考如何优化施工工艺。2013年1月,桥梁桩基平行施工,他们全程跟踪控制泥浆浓度,没有出现坍孔现象。4、5月份正值高温多雨时节,按常规设计土方填筑路基显然不可行,技术人员与设计院、专家共同研究后,决定采用土石混合料。但没有相关技术参数可供借鉴,张红亮和他的团队负责起试验段,一遍遍总结参数。这一技术难题的攻克,克服阴雨天气对路基施工的影响,也为推进路基路面施工创造有利条件。“交通疏解工作方面,我们也尽力做到最好,周边的临时道路都是按照比较高的标准施工,尽可能加快工程建设,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路桥集团正在着手三改,向深圳唯一、行业领先的集城市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养、修、保、建、投等五大产品能力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服务商转型,更多向市场接轨对人才储备和现场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我们的管理人员都比较年轻,还有90后的新生力量加入进来。大家密切配合打造精品项目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怎么将技术专业和现场结合起来,在公司的培训体系下快速成长,向行业标杆看齐。”
(文/ 孙文娟 徐佳丽 策划/ 吴智新)